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本世纪开始,与...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本世纪开始,与韩东、何小竹、乌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是废话写作的理论阐述者和写作实验者。
【代表作】
冷风景
献给阿兰·罗布——格里叶
这条街远离城市中心
在黑夜降临时
这街上异常宁静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这条街很长
街两边整整齐齐地栽着
法国梧桐
(夏天的时候
梧桐树叶将整条整条街
全部遮小将双11+10+11难敌全场0三分,太阳想赛后寻找答案了)
这会儿是冬天
梧桐树叶
早就掉了
街口是一块较大的空地
除了两个垃圾箱外
什么也没有
雪
已经下了好久
街两边的房顶上
结下了薄薄一层
街两边全是平顶矮房
这些房子的门和窗子
在这个时候
全部紧紧关着
这时还不算太晚
黑夜刚好降临
雪继续下着
这些窗户全贴上厚厚的报纸
一丝光线也透不出来
这是一条死街
街的尽头是一家很大的院子
院子里有一幢
灰色的楼房
天亮后会看见
黑色高大的院门
永远关着
站在外面
看得见灰色楼房的墙灰脱落
好像窗户都烂了
都胡乱敞开
院子围墙上已经长了许多草
夜晚月亮照着
没有一点反光
灰色楼房高高的尖顶
超过了这条街所有的
法国梧桐
(紧靠楼房的几间没有人住
平时也没有谁走近这里)
这时候却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深夜时
街右边有一家门突然打开
一股黄色的光
射了出来
接着“哗”的一声
一盆水泼到了街上
门还未关上的那一刹
看得见地上冒起
丝丝热气
最后门重新关死
雪继续下着
静静的
这是条很长很长的街
没有一盏路灯
异常的黑
记得夏天的晚上
街两边的门窗全都打开
许多黄光白光射出来
树影婆娑
(夏天的晚上
人们都坐在梧桐树下散凉)
夏天的中午
街口树荫下面
站着一位穿白色连衣裙的少女
(风微微一吹
白色连衣裙就飘动起来)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忽然
“哗啦”一声
不知是谁家发出
接着是粗野的咒骂
接着是女人的哭声
接着是狗叫
(狗的叫声来得挺远)
有几家门悄悄打开
射出黄光、白光
街被划了好些口子
然后,门又同时
悄悄关上
过了好一会儿
狗不叫了
女人也不哭了
骂声也停止了
雪继续下着
静静的
这时候却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当然
秋天不会有
秋天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走来
脚踏在满街的落叶上
声音太响
这会儿是冬天
正在飘雪
雪虽然飘了一个晚上
但还是薄薄一层
这条街是不容易积雪的
天还未亮
就有人开始扫地
那声音很响
沙、沙、沙
接着有一两家打开门
灯光射了出来
天快亮的时候
送牛奶的在外面喊
拿牛奶了
接着是这条街最热闹的时候
所有的门都打开
许多人都推着自行车
呵着气
走向街口
这个时候
只有街的尽头
依然没有响动
天全亮后
这条街又恢复了夜晚的样子
天全亮之后
这街上宁静看得清楚
这时候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穿一身红色滑雪衫)
冬天
秋天是满街落叶
春天树刚长叶子
夏天树叶遮完了这整条街
但这会儿是冬天
虽然雪停了
这会儿依旧是冬天
这会儿虽是冬天
但有太阳
街尽头院子里的灰色楼房
被太阳照着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街
两边所有的房子
都死死地关着
这是一条很静很静的街
天全亮后
这条街又恢复了夜晚的样子
天全亮之后
这条街上宁静看得清楚
这时候
有一个人
从街口走来
【关联阅读】
杨黎小将双11+10+11难敌全场0三分,太阳想赛后寻找答案:什么都可以成诗,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得了诗
导读:他在微博标签上写“废话派诗歌教主”,以前觉得世界到语言为止,现在又推理出语言先于世界:语言说出了阳光、水、上帝,然后才有了阳光,才有了水,才有了上帝。他的诗歌像口语,极尽语言的意味;但是回顾第三代人写作和生活的散文却像小说,激情与理性共济地写下渴望知识排队买书、渴望音乐偷听敌台、渴望奇迹练气功、渴望性自由付生命代价的八十年代。他相信未来永远比过去要强,等现代科学无限地形成互联网,人们达到了上帝,达到了自由,但是这只限于人类短暂的历史。
语言先于世界,语言说出了世界
搜狐文化:介绍一下最近要出的新书《我写,故我不在——一个废话主义者的废话语录》?
杨黎:《我写,故我不在》,二十万字,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总共是十几篇,就是他人对我的比较理论化问题的访谈。由于这里面有几篇出版的时候被删了,没有办法,所以我都懒得看,我朋友跟我说这是一个纪念吧。因为对我个人来说,我想自己印自己出,我没有被删改的习惯,感觉有一种疼痛。阉割是中国的习惯,连人都要阉割,何况文章呢。
搜狐文化:这本新书中除了小将双11+10+11难敌全场0三分,太阳想赛后寻找答案你以前的理论,比如说废话诗,口语诗,非非,或者反对比喻,提倡人类平等之类,这本书有没有更新的观点出来?
杨黎:它有相似性,但是肯定有更新的观点。对我个人来说,以前我是维特根斯坦派的,我认为“语言即世界”,但现在我整个观点完全变了,我最近的观点一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语言先于世界”。用一个最差的表述,就是“意识先于物质”,它和“物质先于意识”,构成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我认为就是语言先于世界,是语言说出了这个世界,是语言说出了阳光、水、上帝,然后才有了阳光,才有了水,才有了上帝。这就是我的所有理论的凝聚点,我既不站在佛陀的一边,也不站在上帝的一边,因为我认为他们都是被语言说出来的。我下一部书主要写的就是世界是怎么说出来的,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出我的逻辑和推理。
搜狐文化:小将双11+10+11难敌全场0三分,太阳想赛后寻找答案你这里的“语言”也包含“文字”吗?
杨黎:不是。在西方现代语言学里面,语言就是指和世界对立的另一套符码,而文字只是语言的具体呈现物。语音首先高于语义,这是必然的。不管是汉语还是英语,我最近写了一首诗有一句:母亲背叛了妈妈。人类最开始只有音而不是有义,没有意义没有形,是只有音,人类在记录和表述音的时候,才用了符号,形象的符号或抽象的符号。我不敢说抽象的符号高于形象的符号,但是我知道形象的符号有很多,漏洞百出,汉语我一直认为是个二流的语言,它背叛声音的地方更多,所以它服从于人的地方也更多 。
搜狐文化: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杨黎:没有契机,它是一个纯粹的逻辑推理的结果。你想一想如果说是世界先于语言的话,那你说的这种语言就是文字,它们在记录和表达语言的形态,世界的形态,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世界的形态不是存在的,它是被说出来的,这个是上帝告诉我的,他说需要水就有了水,但是他搞不懂一点,我们需要上帝我们也说出了上帝,那么语言不仅仅是在世界物质的一面了,在世界意识的一面也都先于了世界。世界物质的一面,比如说就是水、阳光、人类、飞禽走兽等等的万物,但是现在不是物质的问题,是连意识本身都是被说出来的。
搜狐文化:你觉得语言并不是人类发明的,而是它本来就自己存在?
杨黎:对,世界也不是人类发明的,人类怎么能发明世界呢,既然世界都不是人类发明的,语言更不可能了。人类哪儿有那么牛,人类是最可笑的,我们去冥王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冥王星是我们发明的,那肯定不是。
搜狐文化:冥王星当然不是人类发明的,但是会以为比如汉语英语是人类发明的。
杨黎:对呀,人类发明了汉语,也发明了英语,也发明了拉丁语,那是指文字不是语言。人类怎么发明语言呢?它的悖论,它的混乱也从这里开始,人们说的话颠三倒四的,没有逻辑性,因为不是你发明的,比如这件衣服是我做的,关于衣服本身永远不是你发明的。语言是什么?是概念。人类做出了水果吗?一个水果都没做出,我们会种苹果,种梨,种西瓜,但是你种个水果给我看看,这是抽象的,神逻辑,你就发现你同样是被创造的,创造物不能发明创造物,这是天理呀。
写作是漫无目的的旅行
搜狐文化:你出的这些书,比如说这些诗集,《小杨与马丽》、《一起吃饭的人》和《五个红苹果》等等,每本诗集里所选的这些诗有什么内在逻辑?
杨黎:这个问的挺好的,比一个出版人还专业。我出《小杨与马丽》的时候,那是我的第一本诗集,那个年代没有电,储存成为一件困难的事,现在我散落在外面的诗,还包括发表在其他报刊杂志上的,我都没有选进去,并不是我觉得它们不好,是我当时找不到。我从十八岁开始写作,从二十八岁开始离开了父母颠簸流离,住在外面从成都到北京,折腾下来,哪儿去找,我又不是一个善于保存手稿的人,也没有这种意识,说要出一本诗集才发现好多都找不到了,就把找得到的我认为可以的集中起来,所以我说了它是我当时写作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我没选,还有三分之一丢失了找不到了,是这样构成的。
《五个红苹果》不一样了,它是电脑时代的写作,我就从电脑里面把这一阶段抽出来成为一本诗集。有编选意图的就是《一起吃饭的人》,我编选的是一百零一首,每一首诗都在二十行以下,短诗。当时的目的说在网上卖,我想试一试,便宜一点,二十块一本,短的别人看起来轻松一点,揣着一本口袋书,一个文化人在下班做地铁的时候从口袋里摸出来,一首短诗,两首短诗,一个站就到了,我是按照这样一种意图,结果被他们扼杀了,他是出成精装本,这个书卖三十块一本,我觉得却是卖纸,没道理嘛。
搜狐文化:你的小说集只出了两本,《向毛主席保证》和《打炮》。
杨黎:都是我自己出的,要让出版社来出的话,名字就通不过,《打炮》怎么通得过?《打炮》基本上是我找到的短篇合集,《向毛主席保证》是我的长篇。今年有一部长篇要出是前年写的,我现在都不知道用什么形态呈现出来,只发了一次E-mail,是发给我最信任的出版人,他不会拿出去的,基本上等于没有拿出来。写的很复杂,一开始就写毛泽东说党内有党,要抓特务,然后我也不知道一写就偏了,又写到小孩,又写到男女情,总体而讲就是一本废话集。
搜狐文化:所以你写作是写到哪儿算哪儿?
杨黎:对,我很喜欢无目标的旅行,如果你叫我去个地方,我就很容易没有兴趣,这就是我走的少的原因。旅途的故事不是能预设的,人生的故事我们也不能预设,我从小都想当亿万富翁,没当到,这是我人生的失败吗?也不一定。计划经济是错的,计划人生更是错误。
写作里面有一个比较内部和专业的话,就是遵循语言关系发展,比方我写诗,我写小说,我写什么都是要找到开头那句话的语感,一旦找到之后,下面就会写很顺,如果我找不到我就反复写,都不要,最后有一天我突然找到了,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它就下去了。有时候短诗,我可能写了一个月,有时候一个长诗,我可能只写了两个小时,关键看你找到这个语感没有,没找到怎么写都写不好。
全世界应该统一使用一种语言
搜狐文化:很多人对你的口语诗有误解,好像所有的东西都能成诗,你怎么看?
杨黎:所有的东西都能成诗,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成了诗。打个比喻,我觉得打比喻很讨厌,但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万物皆有佛性,这句话是本质的,本质性的描述,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佛,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如诗和成诗,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这个东西变成诗,就是两个概念。
口语一言以蔽之就是现在汉语,所有反对口语的人都是大傻逼,他们不知道他们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称之为的口语。因为中国对语言的界定一直是很模糊的,口语针对什么?书面语,针对什么书面语?主体的讲应该针对于文言,就是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斗争,我们要让语言回到它真实的一面,而不是抽象的,纯符号的文言,文言是汉语形态的一种错误的结果。你看当我们的文言从所谓的语言形态里面脱颖而出的时候,我们整个文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一个人在汉朝死去了,在晚清活过来了,他拿着一本晚清的书一看就看懂了,但是一个晚清的人死去了,他在今天又活过来以后,他拿着一本书他就是文盲,他看不懂,为什么?这就是语言,我说语言创造世界另外一点,就是语言也习得了这个世界的发展。文言是死的形态,整个社会两千年来没有变化,它的语言肯定也不会有变化。语言没有给它指明道路.一个北方人和一个南方人,互相都无法交流的,他们如果不说文言的话,他们都不知道谁该说什么,语言的形态,一句话说乱七八糟。
搜狐文化:所以你觉得不应该坚持方言?
杨黎:语言是该统一,应该只有一种语言,英语是最好的,全世界人都不要说其他语言,只说一种语言,那么全世界人就达到了上帝的高度。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是傻逼,特别是强调民族性的,什么你们的我们的,你们只是在上帝那里捡到了一点东西,把它分发出去。
搜狐文化:口语成为诗的标准是什么?
杨黎:它的标准,比如我跟你写小吕我们在亿多瑞餐厅吃饭聊天,我发个微信给你,你收到了之后这句话还有意义吗?没意义了,你知道了你来了,但如果你知道了明白了,你觉得还有那种玩味的意味,那就是所说的成首诗了。这是法国诗人瓦莱里说的,表达完意义以后,依然有存在价值,这就是诗。用我简单的方式来说,分行就是诗,只要你愿意它成为诗,它就是诗。
搜狐文化:“意味”是指什么?
杨黎:那个是指语言的意味,不是意义的意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它为什么是诗,我会让它不是诗,假设我们接头,我们俩是地下党员,我就说床前明月光,你说疑是地上霜,那就变成对暗号了,它也不是诗。
搜狐文化:你的诗有音乐性吗?
杨黎:肯定没有,那是很傻的一句话。你说语言有音乐性,就是把一个大的东西说小了,语言包含万千事物。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懂诗歌的构成而对诗歌的误解。
搜狐文化:你觉得诗歌需要朗诵吗?
杨黎:没有没有,朗诵算艺术,跟诗歌毛关系都没有,说句坏话,赵丹曾经把一个菜谱朗诵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那是朗诵的艺术,诗歌不是,诗歌是需要读。《古兰经》开篇第一章叫你坐直了,把书捧着认真读,那是一种很庄严的形态。诗歌也同样如此,如果你拿着一首诗,一目十行去看,你就是在看它的意思,这个意思看完了你对诗一点都不了解,而我拿到一篇文章,哪怕是《人民日报》社论,我都认真地去读它,把它断句断好,分行分好,它也可以成为一首诗。我关于艺术的阅读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必须要去寻求它的语言的滋味。
为了性的自由,我们曾付出生命的代价
搜狐文化:聊聊童年,你小时候受文革影响很大吗?
杨黎:小时候,我就在文革长大的,我1962年,1966年的时候我四岁。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呀,我的童年也都一样,不一样的一点,我肯定没有现在小孩那么聪明和优秀,我当时懂的那么少,没有见过手机,没有玩过电游。
搜狐文化:你是80年开始写诗的吗?
杨黎:准确讲我是从1974年就热爱文学了,那时候我才十二岁,热爱写作,读点古书, 跟着毛主席一起批林批孔,在他的影响下,他一说话国家就开始印书,印一些书就开始看书。真正自己写作是1979年,但是真正写第一首新诗是1980年,所以我把1980年定位为我的写作元年。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傻逼一样的,充满激情地表达内心的痛苦,喜悦呀等等的,就是别人怎么做的我也怎么做的。
搜狐文化:为什么当时你们给自己的流派命名“第三代”?
杨黎:因为是一个自我命名吧,我们这群人在给自己找一个说法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说法很幽默,那是一个美国佬说的,通过毛泽东的一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而传扬在中国:帝国主义把他们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第三代人、第四代人的身上。这个演变是我们责无旁贷应该选择的,所以就叫“第三代”,并没有第二代,也没有第四代、第五代,它是个名词,而不是个数词。
搜狐文化:你在《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和生活》书里写,朦胧诗那帮人,非要你说的话,你可能会喜欢顾城,为什么?
杨黎:因为他的诗更接近诗歌的本质吧,比如说简单明了直接,有悟性。顾城也会用一些意象,他是老人嘛,我也要用,我也是一个老人嘛,并不等于就是对的。
搜狐文化:八十年代已经被符号化了,你回忆八十年代是什么样子?
杨黎:历史永远要被符号化,任何人谈到历史,都是他的历史,你坚信这一点就好了,所有人说的话都不要相信,多看看,多想想,没有毅力就看今天,你最知道的摸得着的事情就行了。所谓的还原真相,实际上也都是假象,现在没有真相,也没有假象,都是按自己的在理解着一切。
八十年代要从七十年代末谈起,要从粉碎四人帮谈起,一开始就是血腥的政治斗争,整个七十年代末期都在不停地斗争之中,迎来了八十年代,我们就从那样的环境中长大了。所谓的第一个事件,就是毛泽东从神坛走下的过程,因为他代表了一切所谓正义和趾高气扬、庄严的东西,被打反揭穿。我们从对毛泽东的神话,到觉得毛泽东的笑话的时候,奠定了青春期。
紧接着就是改革开放,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意味着中国面向世界,全世界所有的东西一下涌进来了,有过去的,也有现在的。我们那个时候是排队买书的,一个人只能买两本,排到我的时候只剩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了,我排了一晚上,我不能不买呀,我就买了两本,买两本来干什么呢,比如你买了两本《当代英雄》,那我们交换一下,就形成了自由市场的泛滥,阅读打开,读到很多“禁书”。除了读书,还有“偷听敌台”也是八十年代的主要娱乐,如果说我们的长辈听敌台,更多的是听美帝和苏修,对中共的攻击,我们想听的敌台,是在听邓丽君。
然后开始有人下海做生意了,个体户也要出路,农村解放了,农村可以有自由地等等,城市里面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但是那个时候已经允许个人做生意了, 这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我们那个时代是很重要的,经济的富裕就带来了新的转机,比如说有钱的人家里就有录像机,可以看到电视里面没有演的图像和故事片,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嘛。
所以就引发了八十年代第二件重要的事情,严打。严打还不纯粹是政治斗争,它是一群老人看不惯社会,看不惯年轻人乱搞男女关系。对现在而言叫可笑,对那个时代而言就是很乱。严打就是领导阶层对老百姓的镇压,他认为老百姓分为几种,有些人已经变坏了,他们从道德、经济和形式上,都与他们的传统观念相违背,一切好坏都以男女关系来定夺。严打时候的笑话,都是真实的,老公去偷人,老婆把他告了,就把老公抓去,抓了就要枪毙,老婆又哭又害怕,但是跟你没关了,你告都告了,抓了该杀就杀。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为了性的自由,我们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
然后围绕着这个东西,就产生了所谓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中国的保守派不是指美国的保守党,更不是指英国的主流意识,它是指一群,我们应该用一个词叫“封建”,但他们有权利,那就引发了高层的斗争,资产阶级自由化成为所有保守势力所反对的,国家何从何去,党还信不信党,一直斗争了很久,在这个斗争中,所谓激进一点的改革派牺牲了,失败了。然后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到此终结了。
1990、1991处于观望时期,内部斗争观望的结果就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意味着他重新调整,重新确定他还是得走改革开放的路线,然后才有所谓的中国的全面资本化。
搜狐文化:八十年代的时候你为什么会练气功呢?
杨黎:这个问题你问得我很羞愧。当时我们禁锢的眼光全部被打开了,整个世界的东西全部涌进来了,有好的也有坏的,成灾已泛滥。在七十年代我主体受的还是中国教育,那个时候我11、12岁,正属于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比如说孔老二的书,那些书是作为批判资料印发出来的,学了一些儒家的学问,对中国文化比较感兴趣。很容易对练气功、妖魔鬼怪这些也感兴趣。那个时候又有气功潮流,气功还有另外一个名词,叫特异功能。它对渴望奇迹,追求意外的人,有一种示意的作用,很容易迷信,很快我就重新认识了这一切,我从逻辑关系皈依到科学,知道世界的本质,即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该是什么样的呢?我后来逐渐逐渐地明白了,就是它的语言性。
死后为大:未来永远比过去要强
搜狐文化:你觉得什么时候更自由?
杨黎:当然是现在。现在肯定比以前自由,今后还要比现在更自由,我还有一句话叫后死为大,所以我从来不回头看后面,过去的很多人都是傻子。无限的自由肯定是在我们所有的限制全部消失以后才能达到。这个所谓的限制,不是政策的限制,而是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怎么打开它?那就是现代科学无限地形成互联网。当人类顺利达到了上帝那个级别,我们都是上帝了,我们都绝对自由了。
搜狐文化:以前橡皮网还在的时候你写诗就发在上面,后来是博客,现在是在运营一个微信的公众号,你是不是无所谓出版纸质书?
杨黎:我们国家的人,脑子是有问题的,文化水平根据书籍发行量衡定,这是错误的,很多书是直接在网上读的,凭什么要买你纸制的书,这个书在网上有我就不再买了。这都是对资源进行伤害和破坏,最好的就是人类不要有书,就是电子产品。
我都是在网上看,我从来都不买书的,我家里没有书,我自己的书都找不到。而且印刷这种形态就不对的,以前做个学问好难的,难在方法上,把那么多参考书看完得花多长时间?现在做个学问好容易,我一上网,全世界所有哲学家论存在是怎么论的,比较、研究。技术带来了人类的愚钝,技术也解放了人类,使人类变得很聪明。
你看这次的围棋人机大战,对人类还没有冲击吗?人类觉得还有脸面去应对吗?我就说古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古人懂得东西比我们少多了,就这一点,没了不起的,未来永远比过去要强。
但是未来和过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更大的世界,就是没有人们所想象的未来和过去,那是一体的,人类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局限当成世界的争议。
三千万可以被买断写作
搜狐文化:你是职业写作吗?
杨黎:职业写作是要饿死的,我的职业是一个影视工作者,做电视剧、电影。我是做前期的,做剧本的,都是吃饭的事情,工作。
搜狐文化:很久之前你说,三十万可以买断写作,现在呢?
杨黎:现在三百万都不行了吧。我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九几年,当时人民币很值钱,三十万可以在北京买套房子。现在三千万可以。
搜狐文化:你现在在写什么?
杨黎:刚写完了一首长诗,叫《成语》,三万多字,想再加几万字,变成一本书。这个超越一种文体性的写作,既不是论文也不是诗歌,也不是小说,但是它有小说的愉悦性,有论文的深刻性,有诗歌的语言性。我想写就分行,不想写就不分,分几句而已。就是达到一种绝对自由,我的书以后都叫《废话暨》。
来源:搜狐文化
【编者的话】早在2006年,诗歌报网站就打算建立100位诗人资料的“中国诗人库”专栏,陆续推出了几十位白话诗人的作品和简介,但由于工程浩大、人手短缺,一直没有完工。如今,值此中国新诗百年之际,我们将继续完善此项工程,在公众号和网站上陆续推荐百年新诗长河里的100位诗人,算是我们诗歌网站整理的的一份诗歌史料与回顾。这份名单,不一定满足所有人的偏好,也无法照顾到一些人的情绪,我们接受眼界方面的善意批评,但拒绝向伪名家妥协以及对官员诗人的谄媚。这个选题,完全是我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选取100人,推荐完毕,将公开出版一本书,算是一个人的《中国新诗百年百人选读》吧。(值班编辑: 诗歌报网站站长 小鱼儿 微信:shigebao_com)
49.杨黎:《冷风景》(本期)
发表评论